30多岁出国留学可行么?

日期:2024-07-22 07:49 | 人气:

本科211学校文科生,女,


30+,刚结束一段伤痕累累的婚姻,带着逃离的心情想出国读书。没有孩子。
父母那边不会阻拦,暂无恋人。大体上处于身心自由的状态。
因为没有国外居住和留学的经验,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困难。
砸锅卖铁凑得全部身家不到50W。我想我能忍受的有贫穷、孤独、辛苦。这些可以通过一己之力克服。
问过知名的几家留学机构,都说不接受29岁以上的留学申请。
想问问有什么其他办法可行。
本人英语基础尚可,正在准备雅思考试。估计能达7分左右。

我来香港读研的时候也是30岁。

我去留学中介的时候,中介说我的资历北美前50根本没戏。

so what?

中介不收,可以自己DIY呀,中介费都省下来了。

我不知道题主想去哪个国家,但不管是哪里,先去目标学校官网上看要求,一一对应自己的情况准备,比如语言考试,比如推荐信。

不要想太多。

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不是通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

而是通过“去TMD,老子不管了”豁出去的。

如果你有兴趣来香港,可以和我联系,我提供免费咨询。

提供点我的经历供你参考。同样身为女性,我是29岁半正式赴美读书的,身边这个年龄出国的并不少,但每个人都目标很明确。毕竟考G/T加上申请,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财力。我自己以及周围朋友都是一边工作一边考试,同时DIY申请,因为觉得这么大的事交到中介手里不放心,毕竟申请对于他们只是一份工作,对我来说,则是转变生活轨迹的重要节点。

我个人认为,这个年龄出来读书最大的优势就是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追求什么样的事业,通过出来读书来帮助自己达成这个目标,如果规划清晰合理,这个年龄出来反倒是优势;否则不推荐,毕竟读书的生活费学费以及损失的机会成本都不是个小数目。

不知道题主准备去哪个国家,我自己以及绝大多数30+的朋友都在美帝,所以以此为例子说明。美帝研究生的学习压力是不小的,每周几乎都有测验或者小组/个人作业,期末期中考试齐全,但并不是不能坚持,我自己两年半读了两个硕士,修了150%的学分,依然可以以3.9/4.0的成绩毕业,并不是我多么聪明,而是目标明确,很拼。出国前建议你问问自己,出国究竟为什么?最好有机会到目标国家短期旅行看一看,这样无论是考虑单纯读书还是先读书后移民,都能有直观的认识。

我自己曾在美国,欧洲,短期游览过,感觉以自己的性格和身体情况(实在适应不了雾霾了)更加喜欢美帝,所以目标非常明确,读书随后工作移民。想明白自己要的生活,从选学校到读书到找工作都目标明确,充满动力。

一家之言,请酌情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给大家分享一位工作三年,本科双非,但在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美国第六大的银行PNC bank。现在就职于宝洁中国(P&G)担任高级财务分析师导师的留学感受,看他如何分析利弊,希望给30岁或者工作后想出国留学的人士一些参考~


? 首先,现在在职申请出国的一般是第一,寻求职业的转型,第二,为了完成一直以来的留学梦。


其中,第一点的居多。以MBA为例,这是一个在职人员从技术导向转型成管理方向的很重要的一步。


很多技术性人才,希望在自己工作了几年之后往管理方向走,寻求职业更大的发展,就会在工作5年左右去再次进入校园,读一个国外的硕士。说到是否有必要,这很大情况下要看自己,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


我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所以要考虑好


很多人都是按照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这一人生轨迹在进行着的,但是,在正式工作中,如果你工作时候花时间才会去判断自己烦恼的根源,对工作内容、兴趣志向、工作氛围等方面才有真正的认识,经历过这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才有真正的意义,有了这样的经验,你可以对事业发展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判断和计划。很多人正是因为在工作中正确的认识到了自己,才想去国外留学扩充、提高自己。如果这样,那么出国留学就很有意义了。


以上是很多工作之后的人为什么还选择出国的大背景,至于我自己为什么工作了几年之后还要出国留学呢,原因很简单:


本科就读于全国财经类院校第十名的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后, 我直接选择了凯斯西储大学就读金融学硕士。


在美国读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美国第六大的银行PNC bank。现在就职于宝洁中国(P&G)担任高级财务分析师。


到今天,已经工作了满三年了,结合自己之前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技术方面,包含了很多财务分析,利润,成本预测,商业计划等等,我希望自己能在工作5年后,能有从技术面到管理面的转型,而且可以让自己不要局限在快销领域,希望获得更大的机会和眼界。


加上自己很强的Booth情结,所以我是计划了在2020-2021年在职申请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的MBA。


虽然之前已经有拿到了Fuqua和Tuck的录取,可是对于Booth的向往,以及冲击其奖学金的准备让我一直努力在路上。


通过之前在美国读MSF期间,让我收获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眼界的扩展和人脉的积累,所以经历过一段留学后我就更加坚信留学给我带来的巨大价值。


基于以上原因,我的目标很明确,和上次主要是学习技术的目的不同,我再次留学的目的就是能够让我职业得到由好兵到好将的转变,能够运用自己现有的工作经验,更好的更游刃有余地,有目的性的去探索和社交。


留学很大的弊端在于费用高昂,花费时间。特别是工作几年后都是拖家带口,经济,生活压力都在肩上,所以更应该好好考虑好。


但是,如果你考虑好了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在职人士留学的好处也是很多的,比如,现在国内竞争压力很大,教育背景的贬值的非常快。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你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文凭。


留学可以让你的思想变得更宽泛,眼界更开阔,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海龟毕业生,特别是有工作经验申请的,再到海外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回国后的薪资涨幅是高于国内一般同事的。特别是国外生活练就的社交能力, 积累的人脉,提升的IQ,都帮你你回国后的职场道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当然,在职申请留学也有一些特别要注意的。


首先一定要考出硬件成绩,比如托福,GMAT,切记不要因为工作忙碌把考试一拖再拖。匆匆忙忙地准备考语言,GMAT成绩,不注意申请的截止日期了,会导致整个申请过程非常被动。


第二,选校没有梯度。要出国的在职人员着不错的工作,而且都是很优秀的,所以眼里只有top schools,比如HBS,MIT。所以在职人员选校就容易落在只申请,冲击最top顶级的学校,然后没有比较切合自己硬件条件的一流学校,如果一旦被拒,就会很容易泄气。所以选校的考量,根据自己工作经验质量和硬件条件,顶级,一流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搭配选校艺术,对于在职申请人就尤其地需要注意!


最后就是,在职人员忙于工作导致材料准备不充分。忙于工作,很多申请材料都是赶在申请赶在申请截止日期的前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因为是匆忙赶出来的材料,质量就没有了保证。截止日期的前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因为是匆忙赶出来的材料,质量就没有了保证。所以在职申请人要提前计划起来,准备起来文书和申请材料,不要赶着deadline



其实我和我身边在职申请的朋友们都会遇到你们现在所处的问题,比如高昂的MBA学费以及带着家庭在国内难以协调,或者没有勇气破釜沉舟地去放弃目前的工作,收入,跑出去读一个书。


对于这些问题,每一个人都要做出协调,因为做任何事都是要有代价的,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对于我来说,工作五年的积蓄加上公司的支持计划,本来是绰绰有余支持我的一个MBA课程,可是由于自己刚买了自己的小屋,所以积累的过程就显得困难一些,所以我对自己的支出有一个更明确的规划,然后会把一天的时间掰成几份在用,会帮着有梦想需要帮助的学生们做商科研究生的留学申请。


这的目的一是一份兼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passion所在,这几年帮着好多学生拿到梦想的offer,觉得自己一直保持的当年的激情和拼劲,这是我工作之余非常享受的。我尤其喜欢文书的设计和写作,我相信,而且也证明了,好的文书是可以弥补你背景的不足的。成千上万的文书如何让你自己的文书让你眼前一亮,然后让你的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跃然纸上,这是我一直在做,而且不断努力越做越好的事情。


关于学费我想说的是,与其过多纠结于经济问题蹑手蹑脚,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东西上,就是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质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为只要你有好的工作经验和价值能够带给未来学校的program,学校是会给你很大的scholarship吸引你来到那里的。就像我之前的Fuqua和Tuck, 都大方的给了35%-50%的tuition off,所以我相信,通过自己的积累,我一定也可以让学校看到我的自身价值!为此,其实从去年开始,我除了做好手头的analysis的工作,我也开始带着自己的小团队,管理自己的2人小团队,虽然很小,可是通过一步一步去锻炼自己的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kill,这也是我为未来留学申请的做好的准备!



其实留学一直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很多人抱怨留学海龟质量越来越差,留学沦落为大众消费品,可是别人说的永远是别人说的,抱怨的消极的人永远就是在患得患失。我相信为了自己想要的理想,目标,踏上留学道路的你们,特别我们这些稳定工作了好几年还有那份坚持的梦想,敢放下手头的东西继续出发的人,都是勇士!让我们在这条充满荆棘挑战,但又光明未来的道路是做好一起准备,坚持初心,勇敢前进,咬紧牙关,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PS: 以上分享来自WordSunny留学平台入驻导师York Chen


本科就读于全国财经类院校第十名的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全程通过自主申请和WordSunny文书帮助,得到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Olin School of Business MSF-C track (the top MS Finance school),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MSF (Top Tier MSF),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SF (Top Tier)及Syracuse University, Whitman Business School的录取,最终选择了全美排名37的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就读管理金融学硕士(托福108,GMAT750,绩点:3.9+/4.0)。


在美期间,连续在美国PNC银行以及Flack Steel大宗商品风险管理部门工作,实习共一年。同时,也拿到了克利夫兰E&Y,Cleveland Clinic(全美排二的研究型医院)Financial Analyst 以及美国著名纪念品公司Things Remembered FP&A部门的最终面试和录取,最后因为签证问题没有成行,不过均得到录取。现在,本人在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担任Senior Finance Manager,负责财务分析和管理。


? 学长优势很清晰:

第一,如果你还在为如何考出好的托福,GMAT成绩困扰,来找我,我告诉我的107+750是怎么用半年时间一次性拿到手!我来帮你规划复习流程!


第二,如果你想在美国找到实习,找到工作,我用我拿到的接近三十个终面经历来告诉你三个soft skill核心大块,怎么network, 怎么修改resume,怎么回答问题才能在interview里脱颖而出!


第三,怎么选择学校和专业,未来迷茫要回国还是留美,工作还是读博,我来帮你从第一天开始就想清楚这些重要问题,帮你答疑解惑!我这里没有嬉笑段子,只有干货真话,想留美,想找好实习,好工作我就会告诉你竞争的残酷,我会告诉你,申请学校只是第一步,我们要从第一天开始就准备毕业工作,我帮你一步一步规划!


我第一次帮WordSunny的同学申请的成果还算不错,服务的学生都拿到了理想的offer,包括了Wuslt MSF-Q track, Wuslt MSF-Global Track, Boston College, JHU, Case Western等顶级finance/ accounting学校,所以个人结合各个学生的背景,论证了自己对美国商科申请的理解,对于MSF申请profile competitiveness的重要性排名,个人相信strong internship, 专业的project>GMAT> GPA> iBT> leadership exp and other project. 我想说的是这个ranking的前提在于你的各项都在均衡水平的前提下,哪一项,或者两项的突出可以让你脱颖而出。


其实是我个人这么几年看到的主要性,对于商科MSF来说,大家的GGT都不会太差,我这里说的是如果你是700,他是760, 这都是very great的GMAT score,这个时候与其再纠结我怎么都刷不上去了,不如demonstrate你的internship experience; 而且,咱们中国留学生如果有有strong的internship可以给你good possibility拿到更多的奖学金金额。


这里插一句,很多学生会抱怨美国master的学校都把奖学金给了美国人,给我们留的少的可怜 (至少3-4年前是这样,我们发现一个班级里面5,6个老美都是至少半奖以上,而中国学生只有7-8个奖学金,都是10%-25%这种),因为we are not tax payer,所以如果学校甚至公立学校资助你,是一个big big favor。而能得到这种资助的,往往不是那种GMAT, iBT最高的,而是GGT都很平均出色,然后有很拿得出手的工作经历,毕竟我们这里还是商学院。


说到这我们就回到正题,其实我前期通过和我几个今年申请的朋友聊天,他们有些背景确实比较weak,比如 一个学生没有GMAT,一个GPA不到3.0,一个本科双非等等,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实习等等,大家往往到了申请才发现自己的profile其实不均衡,所以prepare early,不要只是计划,只是想,我们plan ahead然后做起来,有什么缺陷,提前两年就要弥补起来。


其实更有趣的是,好几个学生背景很好,可是我第一次和他们一起看他的简历时候,我直接印象就是你的经历好一般。这里就是文书的重要性了,一个简历,一个PS,一个essay,简简单单的千字,可以帮你最大程度的弥补你的劣势,也可以展示你的优势。所以如果背景有缺陷,我们要尽快detect尽快弥补,然后我们用文书/ 面试进一步弥补;对于背景很好的,我们要用文书更加修饰,让你的申请无懈可击。


文书、面试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很多人看到别人的背景说,他/她这个背景和我差不多嘛,而且比我还差,怎么就录取的了。也有人说,我有这么强的实习和GGT,怎么连保底,冲刺的学校都拒绝我,我是不是overqualified了。我可以告诉大家,最后的时候真的可以一篇文书,面试改变admission officer的decision。以一个WUSLT为例,我这次有四个朋友录取了,两个Q track,两个GMF,他们的背景完全不同,有美本,有大陆top本,也有大陆小三本和双非。实习上有GMAT 750+,也有680的,实习有水水2个月的实习的,也有两段纽约IBD的。可是每一个的profile都是1-2个缺陷,不过通过自己personalized的文书都殊途同归,归位到大名赫赫的Olin旗下!所以这里share一些自己对文书的一些看法哈。


对于简历,You can never emphasize too much on its importance. 对于简历,我强烈推荐用HBS当年设计的,认为是让人看得最舒服的模板(附件),我这里给大家强调几个自己这几年学校申请,工作申请,包括现在工作了还会筛选别人内推给我的工作简历时候体会的四个要点,第一,Within one page and be concise and clear,第二,CAR model,第三No more than 3 bullet point, 第四,Be professional。 第一点,简历Plz no more than one page,除非你是中英文,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工作,Keep in within one page。宝洁公司有一个理论,没有什么是一页纸说不清楚的,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之前听宝洁CEO AG说的一个关于memo写作的分享,有人问说我的简历,memo内容太丰富了,一页根本写不完。


AG举了自己的例子,我15年前,给当时的CEO的propose了一个价值5 billion品牌divesture的recommendation,里面包含了background, recommendation, financials, risk assessment和 next step, 我是keep one pager,你们现在手头还有什么工作会比这个更复杂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写简历,哪怕任何东西,一定要concise and clear. 这就要求你知道你的audience是谁,因为你的文书简历不是全世界都在看的,你的target audience就是招生官,所以找到relevance, 知道他、她care什么,你就demo什么,看这个学校强调什么,你就demo什么。


如果你申请本科,你就展示你的versatile,如果是研究生msf,比如BC这种,你就尽可能展示你的work exp, 比如Vandy这种,尽可能展示cross cultural/ work exp,博士的话你尽可能讲项目。Know your audience and then tailor make your resume. 只有做到了这个才能简明扼要,让你一页完事,所以我鼓励学校对每一个学校,每一个项目,每一份工作的简历不要一成不变。


虽然主题框架肯定是一样的,但是内容选择,结构以及强调点都要tailor make, 让你的简历因地制宜,展示出你的特色。第二,CAR model。对于事情的描述,要符合迎合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切不可像我写这篇分享这样,想到什么写什么。简历要符合context, actions you take and result you achieve的逻辑。一个实习经历,别人想知道的就是你做的什么工作,你在工作里遇到问题做了哪些属于你的东西,然后带来什么结果。



? 有需要留学方面帮助的同学可以私信桑尼哦~


任何留学方面的问题,欢迎点击下面链接关注WordSunny留学平台,每天分享美国TOP30、英国G5、澳八大等名校学霸的申请攻略与留学问题剖析~

WordSunny留学平台

在斯坦福,Q算是我见过的真正有趣的人。

我和他在同一节经济学的课上。他走进走出很难不引人注目。原因很简单,身高一米九。

他有着一股子既洒脱又较真的劲儿。上课的时候,大多数留学生都偏爱沉默。而他总是喜欢和教授“唇枪舌战”一番。

有一次他和教授辩论完,我冲他伸出大拇指。他冲我眨了个眼睛说,“哥都三十二了,啥场面没见过。”

原来娃娃脸的他已经是个三十而已了。

当大多数的人不是在泡图书馆就是在做定向社交的时候,他约我去校园摘果子。

斯坦福的校园很大也很美。但是似乎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那黄砖红瓦的楼宇上,而鲜少有人注意那些簇拥在周围的果树。

“你看,这棵是枇杷树,枇杷要这个时节摘才甜哦。“

说到这里,他一伸手就把我跳起来都够不到的那一串果子摘了下来。用衣服擦了下就放进嘴里,脸上瞬间乐开了花。

“这丛是薰衣草。揪点回去放枕头底下,准能睡个好觉。旁边的迷迭香摘回去炖肉。“

跟着他的脚步,我仿佛在果园里行走。金桔、柠檬、青柠、苹果、牛油果,应有尽有。

这不禁让我好奇,怎么会有人在斯坦福关注的是果树?且还认识其他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Q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在农村长大。从小和各种动植物为伴,对大自然有天生的亲切感。

高中的时候,他是个典型的顽劣分子。不爱学习,也胖得无人社交。后来不出所料考入了一所二本大学。

上了大学,他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唯独喜欢上了英语。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英语上。为了能去某东方当个兼职老师,他开始拼命减肥,半年暴瘦了30斤。

他想出国留学,可是家境清寒的他没有办法负担学费。

于是大学毕业后,他先在留学机构里工作,后来又有了自己的机构,就是为了攒够学费来留学。

他在申请里面写了自己的故事,也写他对于教育的看法。这种真切的经历让他收获了不少offer。

然而他的存款仍旧只够付学费。于是他把斯坦福能申请的fellowship和scholarship都申请了一遍,平时省吃俭用。虽然心酸,但是他永远是笑脸迎人,有值得尊敬的backbone。

他说很多人都对他的选择不解。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交学费了,且学的还是个社科,回去也没有办法换成满当当的人民币。

我问他,那你为什么这么选择呢?

他的回答令我记忆犹新。他说:像我这种又高又瘦(受)的人,本来就不是主流圈子里的。所以只要我喜欢就好,没什么了不起的原因。

后来毕业了,我们联系就自然便少了。我只能从朋友圈瞥见他的一些生活片段。

他和很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不同,离烟火气靠得更近了。

大量的时间都在陪伴长辈。包饺子、炖羊排、自制酸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桌边。他的爱好也很简单,还是读书和英语;他的职业也很有韧劲,就是踏踏实实做教育。

他会写些文章。这些文章和我印象中的他一样,不媚俗也不易懂。

他说:要接地气,才能过得开心。

他还说:踽踽独行却因坚定而安心。


以上就是我印象中Q的一些碎片式的交互。

我分享出来的原因是,做个非典型其实没什么不好。只要自己能为自己的选择买单,那这个选择就是通向自由的钥匙。

Q的魅力就在于他勇敢地去走上了被大众和统计学质疑的道路。事实上,像他这样的30岁留学的人我见过不少。我一个非常欣赏的教授就辗转十余年,三十四岁才博士毕业。

所以不一定要二十多岁才能出国;不一定要家境优越才能读私立;不一定要本科很好才能去名校;不一定从名校毕业就追求名利双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总有一条道路能通向你想去的远方。


如果你坚定出国,无论年龄还是经历,都值得一试。先用大数据帮你找到适合的院校和专业吧:

当然可行。留学的关键根本就不在于年龄好么。

我在加拿大待了三年半后,终于明白留学的关键是想明白自己出国的目的。想清楚了30+不晚,想不清楚20多也白搭。

“典型”的中国留学特点是一路读书读下来,本科毕业直接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工作或者再博士,似乎很少有工作几年再读书的这个选项。

甚至连要求工作经验的MBA,都有很多人在琢磨怎么才能不工作直接去读。

我读硕士时,班上包括我在内的五名中国学生都是标准的22岁上下,但老外大多在30岁左右,几乎都有工作经验。

我一度觉得他们浪费了青春。但很快我就发现了自己和大哥们的差异。

我在某个文章下的评论,发现认同者好多

外国大哥们对我们的选择同样很不理解。他们不明白我读硕士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经常问我,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什么技能又对未来有用的?

是啊,我也不明白,我只是循规蹈矩的读了下来而已。

而大哥们不一样,他们往往是本科毕业后工作个几年,职业上遇到了瓶颈后再来读书。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生选择非常有针对性。要么是要借机转行,要么是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专门深造,还有想清楚了自己更适合学术路线所以来搞研究的。

这几年的工资还给他们赚足了学费和生活费。

和他们比起来,我显得是那么的茫然。

区别首先是对于硕士的认知上。其实谁是工作后才来读的书,谁是一路读上来的小白,一眼就能看出来。

我读硕士的时候还习惯性的认为老师应该来教我如何写论文,告诉我去哪儿找数据,把需要的文献资料直接给到我等等。

结果就是我从开学一直懵逼到毕业。教授只给出一系列参考教材的范围,从此就不管了。

大哥们告诉我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如同员工与公司。公司或者导师不再是你的保姆(babysitter),给你个方向就不错了。读硕士高情商的说法叫“Learning by doing”,低情商的说法就是你自生自灭吧。

我当年是很接受不了这一点的,觉得大学有义务管你到毕业。结果就一路吃亏。一直到工作后,同样的流程又上演了一遍。我才明白大哥们的智慧。

这里插一句,在国外上学,英语能力真的很重要,否则教授给你的参考资料根本就读不完,布置的essay和paper写不完,印度/东南亚老师上课听不懂,口语只能不断的和对方说“pardon”……

回到正文,另一个区别是很多应用型的课程是结合实践的,做过的人会对实务概念理解透彻,而没经历过的人会很难理解。我当年就很难理解美联储是怎么“放水”的,难道真的是用直升机把钞票往下撒,底下黑蜀黍们直接零元购么?

资产证券化到底怎么把资产变成证券的?

中国那么多外汇储备,为啥不去狂买石油?

工作后,这些问题都显得很弱智,但是当年却困扰了我好久。

同样,我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些是我需要的,哪些是纯理论听听就得了。结果工作后,天天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恨不得回去重读一次。

同样是听课,大哥们的理解和收获,就比我大的多。

其实,不是必须要等到30多才出国,也不是一定要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再出国。

如果只为了凑工作年限而凑,出国还等于白搭,很多人读完了MBA还茫然无措。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去混够了MBA的入学要求,却不明白这个要求的实质是让你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通过读书来补足短板。

最合理的出国,应该是想明白为什么要出国后,直奔着那个目的而去。

只要你想明白了,年龄就不再是障碍。

有的加拿大大哥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职场,于是回来读博。再也没有自己可能是金融奇才的幻想,踏踏实实的开始在学术界深耕。

有的土耳其大哥在职业上陷入瓶颈,于是来学习管理,选了很多商学院的课程,毕业后也回到了之前的公司,据说马上要升职。

有的非洲大哥和阿富汗大哥发现自己那地方人均德云社学历,胎教毕业就算有文化,有个本科就可以当上政府官员。北美硕士学位回国完全可以形成降维打击。于是选择了毕业最快的项目,单纯为了早日回国奔富。

他们的动机各异,但是都有具体的动机。不像我,临近研究生毕业,才开始焦虑于毕业后要干什么。

一句话总结,年龄并不重要,30+也不是出国的障碍。重要的是你要问自己一句,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的还可以,麻烦点个赞再走吧,感谢阅读。

---------推荐阅读-----

在美留学一段时间后英语水平会否有较大提高?怎样背英语单词才能不忘而且更快记住?留学过程中,哪些事情潜移默化改变了你?有什么事情是你留学之后才知道的?

旋转小火锅定制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图纸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终身维护

平台注册入口